案例展示
临汾:洪洞长篇民谣《福香妈哭夫》的诞生和传承
作者: 案例展示   发布时间:2024.08.25

  《福香妈哭夫》是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洪洞县石止村(旧属赵城县)的一个真实故事。福香妈名张灵便,清同治年间出生在石止张家,张家是方圆有名的大户人家,可以称为书香之家。福香爸名董炳辉,其家族也是石止村有名的富户,有水地,有房院,有车马。董炳辉的哥哥(也可能是堂兄)董炳耀曾中过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山西乡试解元。董炳辉在董家堂兄弟中排行老三,又名董三娃。

  张灵便和董炳辉从小青梅竹马,清光绪年间婚后夫妻感情极好,生育一女名叫福香。董炳辉不喜欢“念书做庄稼,偏爱赶挂头牯车”,尤其喜欢经商跑运输,不料突遭车祸身亡。张灵便闻听噩耗,如遭晴天霹雳,悲恸欲绝,肝胆俱碎,在董炳辉灵前哭夫时,边哭边诉,出口成歌,缠绵凄切,感天动地,听者无不动容,闻者无不落泪。“哭夫歌”随之广为流传,后经民间说唱艺人加工润色做为底本,成为当地众多鼓手乐人表演的必备节目,历经百余年而长盛不衰,在洪洞、赵城一带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能哼唱几句。其后又经一些文人之手,收集整理成文字,发表在刊物上,为更多人所知。再后出版了综合性单行本,成为洪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靓丽名片。本文对这首长篇民间歌谣诞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传承脉络,初步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清朝晚期是中国社会农耕经济中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期。这种新的经济形态在石止表现得十分突出。其时,石止村部分年轻人,逐渐抛弃“仕农工商”中商为社会底层的封建传统认识观念,开始走上商品经营之路,董炳辉就是这里面较为突出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石止村从事商品经济的一个缩影。石止民谣曰:“熟食行,乱弹班,粮食集上这一干,不得够,鞭杆行里添。”原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商人和艺人,却被石止人看做有本事、能行的人,被尊为社会精英。《福香妈哭夫》中对这种现象有着精彩的描述:“我劝你念书坐官哩(仕),你说你八字里就没那一笔;我说你学徒练手艺(工),你一心想着挣钱去(商);我说咱受苦做庄稼(农),你偏眼热那头牯车(商)。”“石止村里六道门,咋就圈不住你这心野的人?”福香爸“心野”了,思想开放了,对仕、农、工皆不感兴趣,而独衷情于跑运输经商做买卖。

  “清代的工商业,在明代商品经济逐渐繁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通史》)其时石止村究竟有多少工商业从业人员,现在已经没办法查清。从当年的一些契约,还有石止村许多地名以及一些传说,可略见当年商业兴盛之一斑。如粮食经营者有董立祥、崔玉怀等五人合伙经营的粮油企业“五兴昌”;棉花经营者有花院店、花铺场,他们把周围村庄的棉花在石止村初加工后打成包,经车马行贩运到纺织业发达的榆次、天津等地;王作寅、王作仁等四人合伙投资开办的灵石南关“同兴馆”;王如玉、王万树等六人合伙开办的“长盛赁铺”。除六人同等出资同等分利的约定外,在契约中还出现了经营管理者王安城、许阳昀按人分利的规定。王同义曾在一家饭店任“领本掌柜”,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经理的角色。

  以上能够准确的看出,当时企业中已经有了投资者所有权与经营者管理权的区分。专业性的作坊如:张家的糖坊、醋坊、油坊、染坊、磨房;崔家的粉坊;王家的糟坊、花店;高家的肉铺;董家的颜料行;以及铁匠铺、锦货铺、医药铺、杂货部、制衣行、织袜行;董氏、宋氏、程氏、祁氏、张氏多家木铺,大如船、车,小如家俱、农俱,多为专业专行,各有所长。各类商铺遍布石止村三纵十三横的大街小巷,品类齐全,市场繁荣。

  石止村商业圈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在《福香妈哭夫》中也有所反映。福香爸在与洪洞县山目乡接壤的汾西县四王接头村遇到狼,因驾车的骡子受惊失去控制,致车翻陨命。该村的地理位置位于原赵城、汾西、隰县、蒲县四县交接处。古时,四县首领曾在此处议事处理事务,故名“四王接头村”,有“鸡鸣听四县之说”,为石止通往西山诸县的交通要道,说明当时石止村的运输业在西山诸县已拥有数量可观的业务。《福香妈哭夫》中说:“北面子翻过灵石山,南面下到安邑县。”灵石山指洪洞县北面灵石一带的山区,属太岳山脉的一部分。翻过灵石山,便进入晋中平原。这里的介休、平遥、祁县、太谷一带,是清朝晋商的大本营;安邑县旧在盛产食盐的运城盐湖区,而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石止车马行,在各个地区之间起到了互通有无、促进物资流通的及其重要的作用。石止村成了临汾盆地北部一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据《赵城县志》(清·道光版)记载,石止渡口是赵城县境内联接汾河东西两岸唯一“可以通輿”的大渡囗,对沟通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石止村是古代赵城县唯一的一村一里的大村镇,周围有故老的夯土城墙,设有六座城门,包括现在石止村石东、石南、石北三个行政村。

  据石止村金石山重修募化碑记载,捐款单位包括安邑、隰县、岳阳等诸多地区的商号八十余家。这大约就是石止商圈和车马运输行业的经营范围。

  发达的商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流。在当时契约中有许多这方面的资料:道光二十九年(1850)正月十九日“立分伙合同人王作宾、□□寅、□□仁、□□信与南关□开做生意,同兴馆当日各出本钱……”

  光绪四年(1878)三月十一日“立借约人王小蛋,今借到王硙儿名下本钱陆仟文,同中言明每年每贰分行息……”

  光绪三十年(1905)二月二十四日“立分债凭据人王同春、勋,按老二股分例钱债,有月例债,复兴号伍十吊文,董光离伍十吊文,双和久贰拾吊文……”等等。

  另外,在石止现存碑刻中,还发现了一个古代合作融资的机构——“摇会”。清·乾隆五十四年石止村东岳庙摇会碑记:里中善士“联百福摇会拨取资财整庙宇而一新”;清·道光十三年尧月楼修缮碑:“善院新会中拨攒财以为修葺”;清·道光二十一年金石山重修募化碑:“前首事联合摇会屡修理”。同时还发现了“百福会碑”“会碑”等专门记载摇会内容的碑刻,可惜因损坏严重无法了解其详细内容,大意是古村民的一种金融合作组织,类似于现代的信用合作制度。

  综合分析,石止商业融资情况大概分为五类:(一)以放贷为专业的钱庄类型。在《王氏契约》中有质当借据九份,其中有“泉兴居”“复兴号”“晋盛号”三家四份借据,均言明借款金额、利息计算规则及质当物的详情及归还日期。其余为民间借据,有的有利息,有的无利息。在一张分债契约中,还出现了具有债权的“双和久”“泰丰恒”两家经营借贷业务的商号。(二)典当行通过典当融资。《王氏契约》中有典当契约六份,其中两份出于典当行,其余为民间典当。现村中有三处典当铺遗址尚存:一处是东大街北侧、老爷庙东的崔家当铺;一处是村中龙形大街西侧、毛家巷口南侧的董家当铺;另一处位于西部南北大街西侧兑子沟口。(三)形式不同的民间借贷及民间典当。(四)将部分农资转为商业资本。如《福香妈哭夫》中说:“好水地卖了八亩八,合心如意栓了挂四套车。”(五)摇会融资。摇会碑中“合会会员”是一个庞大的乡村群体,是古代乡民集资互助以及兴办公益事业的一种重要的融资形式。

  石止村及其周围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生产,同时催生了以粮食交易为主的商业活动,并带动了食品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石止村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则拥有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西山诸县的土特产品通过这里流向晋中、晋南的大部分地区,同时也给山区人民送去了所需的各类生活物资用品。石止车马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现在遍布石止村遗存的一百多座车门院,可推断当时车马行的规模,可想见当时车马运输业的繁荣。

  据清朝道光年间武举崔丽春后人崔慧龙提供,其先祖崔振宇(崔丽春祖父)以经营米、面、粮油为业,自备大车七辆,是一家典型的粮食行业和运输行业合为一体的经营大户;据董氏后人董百万讲,其先祖董和春(董用威),兼营颜料行和大车运输行,不幸去世于贩运货物的途中,由此可见运输行业是一个高风险和艰辛的行业。董炳辉遭车祸,绝非个例。据崔黄恩老先生讲,石止村一年一度的南庙庙会及对台戏(南庙由马王庙、太平庙、娘娘庙三部分所组成),皆由石止车马行发起并组织实施。石止村东大街东段及东部南北大街北段为古官道。在古官道两侧,遍布着为车马行服务的修车行、车马用品店、蹄子铺,以及供车马行人住宿存车的店铺,等等。

  综上所述,能够准确的看出,石止村是清朝中后期临汾盆地北部一个商业经济发达的村镇,车马行在石止经济发展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庞大群体。长篇民谣《福香妈哭夫》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因此,她不仅是一首十分难得的民间悼亡歌谣,有其独特而重要的文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还具备史诗的性质。发展商品经济必须有运输业作为血脉流通周转,清代的流通主要靠车马运输,石止的车马行发挥了无法替代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从歌谣的字里行间,我们大家可以一睹石止当时运输业发展的概貌,以及对促进晋南、晋中与本地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福香妈哭夫》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其传承范围早已从石止村走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其传承演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民间口头传承和说书艺人底本阶段。福香爸董炳辉突遭车祸丧生,栋折梁摧,一个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垮塌崩溃。其妻张灵便如遭晴天霹雳,悲痛欲绝,血泪迸溅,嚎哭不已,闻者无不潸然落泪。她用朴素贴切的直白,道出了心里滴血的情感:“你凶凶地回,黑黑地走,寻(xin)思起恓惶的就想吼。”她敢于怒向苍天质问:“天上飘着瓦碴儿云,挨刀子的老天爷害得我不如人。”“我两手推开咱家的门,光见铺盖不见人。”用发之心灵深处的语言,表达了对亡夫痛彻心肺的思念,现场感十分强烈:“二婶子呀你不要拖,得我把福香爸前前后后说一说。”在一大段叙述后,接着把赶车人的形象描摹得活灵活现:“前盘上坐的我福香爸,羊肚子手巾拧一匝。西瓜皮帽子登脑上戴,对襟子马褂肩肩(dian)上搭。连袜子鞋(hai)挽疙瘩纳,坐在前头还把一条腿吊下。”赶车是一桩相当辛苦的工作,但董炳辉却以苦为乐:“道儿上赶车受艰难,你忍饥挨饿我心酸。登脑磨成土疙瘩,辫子锈成驴尾巴。鞭儿响的叭叭叭,你进门笑成了一朵花……”把一个勤劳质朴、英俊潇洒、性格开朗、和蔼可亲的农村青年车夫形象,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沉爱慕,更激起了乡亲们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福香母子的深切同情。尤其是那一段对亡夫生前死后日常生活细节的铺陈描述,把福香妈思念亡夫的心理活动,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令人痛彻肺腑:“你着急放炮开了腿儿,可众道处都有你的影儿。我到炭窝里撮炭去,想起你那个能干的;我到水瓮里舀水去,想起你那个受苦的;我到面瓮里挖面去,想起你那个流汗的;我到米瓮里抓米去,想起你那个懂理的;我到盐罐儿里抓盐去,想起你那个挣钱的;我到油灌儿里撩油去,想起你那个能行的。”“茅瓮里滿,水瓮里干,头牯圈里打溅溅。骡子吼,马儿叫,冲得你睡不下个囫囵觉……”这一大段也是广大群众最熟悉、最热爱、广为流传的中心段落,几乎人人能哼能唱,非常朴素真切,感人至深。

  《福香妈哭夫》这首歌谣能够传唱一百余年而不衰,除了得益于优美的语言文词、亲切的乡音土语、读来朗朗上口的音韵外,最关键的是通过对已故丈夫纯真感情的自然流露,拨动了石止村人尤其是众多运输人及其家属心中的那根弦,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共鸣。在传唱和扩散的过程中,又加进了大家的真情感受而进行了再创作,从而使这首民谣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可以说这是石止人用心血共同浇灌的艺术之花。其中洪赵大地著名说书艺人——石止人张舍儿是首位传承者。张舍儿是石止村著名说书艺人董赶年的高徒,师徒二人平时就非常喜爱民间歌谣,常常把一些歌谣编成说书段子传唱。《福香妈哭夫》传开后,师徒二人经过多年搜集整理,归类增删、编辑成说书底本,在洪赵大地广泛传唱。

  随后,石止村一些文艺爱好者也纷纷学唱,不论是亲友聚会或田间地头休息,还是闹社火、唱戏前,都有民间艺人以即兴表演《福香妈哭夫》片段为乐事,涌现出了以董成业、王保千、卫柴柴、张好官、乔全会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民间艺人。据说有一年麦收季节,有一艺人去万安韩侯村打短工,吃早饭时还没找到主家,就在一株大树下学唱《福香妈哭夫》,随即就引来一大批人围观。有位主家得知此人是打短工者后,就邀其到家说:“你吃了饭不用割麦,就在树下给咱唱,工钱不会少你的。”可见《福香妈哭夫》流行之广,受广大群众喜爱之深。而后,洪赵大地办红白喜事不能缺少的金鼓手,也将此民谣移植过去,不但有唱段,还增加了唢呐独奏曲,使《福香妈哭夫》这一土生土长的民谣迅速传遍了洪赵大地,其顽强而又旺盛的生命力,令人叹为观止。

  (一)搜集整理成为文字刊登到杂志的阶段。1982年秋,时任洪洞县委宣传部宣传组副组长的高洪斌先生,受洪洞县委副书记刘郁瑞的指示,借在马牧公社宣讲“党的十二大”精神之机,在马牧公社党委书记马小泉的支持下,委托文艺爱好者、马牧公社副主任李青梅,同石止村人、马牧公社副主任高振朝两位同志一起,参加收集民谣《福香妈哭夫》。他们通过石止村民间艺人董成业等人,以及附近马牧、辛村等民谣爱好者提供的原始材料,于1982年冬,收集、整理出《福香妈哭夫》初稿,后送呈刘郁瑞副书记审阅。刘书记说,先交给刘国柱整理。刘国柱其时任马头公社副主任。刘国柱分出段落,整理成篇后,在《古槐》杂志1983年第一期(总第4期)发表。

  一部“比兴贴切、排比生动、形象鲜明、感情浓烈”的民间口头文学,首次登上了大雅之堂,得到了刘郁瑞副书记的肯定,他说:“这件事很有意义,口口相传百余年经久不衰,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也是很有价值的。”《山西民间文学》杂志于1983年第四季度(总第十二期),将此篇民谣转载。

  同期配发了山西著名戏剧评论家赵尚文先生(洪洞县曲亭人)的评论文章,他赞赏说:“阅读之后,颇感震惊,她如同一粒璀璨的明珠闪光于案头,致令书斋剧品黯然失色。”“具有一目了然和挹之无尽的纯朴美,是劳动人民纯真感情的自然流露。”“她没有靠手抄、印刷、广播的传播,全凭人们自发的内心记忆,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民谣和评论文章得到了赵城师屯人、时任山西省文联主席的郑笃老先生的重视和推介。随后相继被《平阳方志》《洪洞县志》《古槐文化》《赵城镇志》《石止村史》和刘国柱老师的叙事诗集《龙眼泉》、董爱民先生的《洪洞之歌》等多家杂志和书籍转载。

  (三)再次修订注释和评析,出版综合性单行本阶段。距初版三十年后的2011年,原收集整理《福香妈哭夫》的高洪斌先生,深感进入新时代后,许多年轻人对这篇著名民谣开始有些陌生了,而转载的一些书籍和刊物,又往往出现诸多差错,很有必要再度收集增补、全面介绍,以单行本的形式正式出版。在洪洞县政协的支持下,高洪斌先生邀请原参与过整理、时已退休的刘国柱重新收集整理,强化民谣的地方色彩,深化人物性格及心理活动的描述。刘国柱抱着对民间文学深厚浓烈的情感,虽年过七旬,不顾气候严寒,重赴石止村采访。陪同刘国柱,徒步上山下坡,走街串巷,广泛访问知情人,了解历史背景,拍摄相关图片。刘国柱说:“向群众学习,让群众审查,请群众修订。”通过多方努力,对原版进行了充实、修正、补充和提高,特别对一些方言、地方词语、民俗民风等做了注音和注释,注释多达47条,使新版《福香妈哭夫》大为增色,也便于广泛流传。

  其后,赵尚文先生专程从太原回来,参与了民谣的审查,再次撰写了评论:“民间歌谣的奇品。”他从多方面对民谣做了详细中肯的评析:“我最欣赏的是这篇民间悼歌的语言。它通篇发自肺腑,一气呵成,逼真流畅,其中几段白描相当精彩。”“在结构上,分章复沓,层层引深。脉络明晰,自然合理。”“排比句、双声字、迭字也很巧妙,烘托加深了悲伤气氛,句式突破了七、十言格,朴实流畅,韵律和谐,且富有节奏感。”刘国柱撰写了学习修订注释的感悟:“首先学习民间艺术家的浓烈感情、精彩语言和痛快淋漓的表达方式。为此,必须努力保持和恢复原汁原味。”何为原汁原味?刘国柱运用了一段十分形象的比喻:“她就是原野带露的山花,微风轻拂,光彩闪耀,泥香土香。若移入园林,千万小心,别丢弃泥土,碰掉露珠;她就是山间流淌的小溪,曲曲折折,活活泼泼,时有蝌蚪摇头摆尾。”他还别强调:“在将民间口头文学变成案头文学之时,最忌讳所谓‘文化人’生怕人家不懂去规范,这一规范,懂是懂了,雅则雅了,原汁原味大大稀释了,淡化了,地方特色也大大减弱了。”他还总结出八条修订方法,比如:义和音不同的字,只需注音;普通话无词的方言,采用意义相同或较为接近的字和词,或以音为主找字,再加以注音并注释;特定术语给以详细注释等等。高洪斌先生撰写了“搜集整理《福香妈哭夫》的前前后后”。以《石止往事》为题,介绍了福香家一些情况,还附录了清·道光版《赵城县志》的一些“方言”。赵尚文先生特别写了一段“补言”:“方言土语也是人类文化遗产,其中大有学问。方言的形成与当地的‘川原泉壤’和民风民性有着密切缘源。”最后附录了石止村《同心井碑》《通利渠碑》两通碑文,以供参照。书中将石止村一些古建筑如“尧月楼”、清代民居、大门匾额等作为插图,并由原马牧公社书记马小泉先生题写了书名。以上工作于2011年秋基本完成。这首著名洪洞长篇民谣,在数十年后,几乎是由原班人马再次收集修订、评论编撰成书,并于2011年10月,由三晋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后,山西大学图书馆、临汾市图书馆、临汾市博物馆、洪洞县图书馆、洪洞县档案馆等多家分别予以收藏。

  《福香妈哭夫》这首长篇民间歌谣,从福香妈的哭诉始起,经历了民间口头传承和说书艺人的加工润色,到洪洞县委、洪洞县政府安排委托有关人员前后两次进行整理、补充和修订,实际上也包含了洪赵大地上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集体创作。其性质已经从一首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谣,升化为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成为洪洞地方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一件文艺精品。跟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艺术魅力必将散发出更加耀目的光彩。

  白(pe,e在此发短音,相当于英语中的e音)日里等你到影(nié)儿斜(xi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乌军试图在俄境内开辟“新战线.40秒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被国际泳联正式认证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iPhone 16两周后亮相?苹果或9月10日举行今年最重磅新品发布会

  消息称苹果 iPhone 16 系列 9 月 10 日发布、20 日发售

  最新苹果爆料:9月10日发布新款iPhone、AirPods和Watch

  河南高考136万人,100分以上932479人,42万全是复读生?理解错了

  JBL发布Tour PRO 3入耳式耳机:支持Auracast广播音频,屏幕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