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
大展抢先看!沪上博物馆8月特展推荐
作者: 琉璃   发布时间:2024.08.19

  等特展在暑期档静候观众。此外,奉贤博物馆还迎来了年度大展“巧同造化”中最重磅的展览文物——来自河北博物院的西汉

  此次特展是上博“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是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重磅大展。展览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其中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展览将持续13个月。

  展览汇集了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戈尔甘考古博物馆、拉什特博物馆、波斯波利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新疆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的285件精美文物,呈现出古波斯文明的璀璨瑰丽及其与中华文明的相互交融。展览通过“高原曙光”“辉煌时代”“信仰艺术”三个版块阐释古代伊朗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

  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珐琅器制作年代从明代至二十世纪,包含陈设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多种器类,可谓数量众多、精品荟萃,是一部展示掐丝珐琅——这一中国著名特种金属工艺的发展简史。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推出《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以感谢著名收藏家张宗宪先生两度慷慨捐赠,弘扬先生私藏公用的义举以及满腔炽热的故土情怀。

  此次特展是上海博物馆“拾慧古今——现当代艺术大师系列”首展,由上海博物馆及丹麦皇室珠宝策展人妮娜·哈尔德女士(Nina Hald)共同策展,逾200件艺术杰作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缔造一场美学盛宴。其中,还有来自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德国普福尔茨海姆珠宝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等海内外多家博物馆特选馆藏共同展出,在千年万念之间,展开一场跨越古今中外的对话。

  2024年正值圆应塔完成建筑修缮和考古发现30周年。圆应塔作为上海市现存最高的古塔,也是上海经过清理发掘的古塔中发现文物最多的一座,具备极其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展览精选300件重要展品,意图通过展示解读圆应塔中发现的珍贵文物,展现古代上海江南文化的历史方位和独特魅力。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指导中国革命,为这座近代东亚大都会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脉,塑造了新的英雄品格,进一步赋予上海无上的荣光。为更好弘扬党的精神之源,上海市革命场馆联盟整合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以展示党在上海“诞生、启航、出征”的光荣历史,并以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展览展出云南省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收藏的哈尼族各支系服饰、银饰、挎包、纺织机具和农具等藏品,结合大量史诗、古歌及图文展板,解读哈尼族文化信仰和艰辛的远古族群迁徙历史,让观众在充满民族风情的展厅中领略哈尼族的生活风貌和精神世界,品味哈尼文化以及文化的深层内涵。

  展览精选近百件美术作品和珍贵文献,全方面展现潘玉良中西融合的创作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涯。展览首次以上海视角切入叙事,讲述上海和巴黎这两座艺术之都对潘玉良艺术创作和精神生活的深刻影响。

  展览由百人中法团队耗时两年巨制,是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数字光影艺术的首次结合。展览对3000余件皮影进行了超高清数字采集,运用数字光影技术对皮影艺术进行再创作,将传统皮影戏赋予现代化的解读,让观众以全新角度沉浸式体验皮影艺术。此次展览是一次以数字科学技术手段弘扬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创性尝试,观众不但可以了解传统皮影艺术,还能通过数字光影身临其境地感受皮影艺术的世界。

  展览共展出62件组具备极其重大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的书籍、报刊等文物展品,如由韬奋编译、鲁迅提供插画的《革命文豪高尔基》、在1931年创下销售15.5万份纪录的《生活》周刊、鲁迅与生活书店的《小约翰》版权合同、由生活书店出版,鲁迅主持、黄源主编的《译文》杂志等。展览通过一组组珍贵文物展品和图片史料的集中展示,让观众走进韬奋先生的世界,体会韬奋和鲁迅先生、和生活书店的同仁们为了宣传进步思想、唤起民众觉醒所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为弘扬中华礼仪文化,中国航海博物馆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联袂推出此次重磅文物大展。龙纹铜禁、铜甲、户卣、四十三年逨鼎、冬簋、编镈、单五父壶……来自“青铜器之乡”宝鸡的142件“国家宝藏”聚首申城,带观众走进三千年前的礼乐之周,追溯现代生活中日用而不觉的礼仪文化根源,品中华礼仪,感文化绵长。

  展览遴选极具代表性的舟船主题展品,涵盖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雕刻、船模等,展现了中国古代先进的造船技术及航海科技,阐述了舟船串联起万域经济贸易往来的过往,更深挖了舟船作为构建起异质文明交往的桥梁滋养了水上艺术和文化的历程。

  闵行区博物馆联手河北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带来此次特展,特展文物以汉代中山国王室墓葬出土文物为主。这些文物不仅体现出汉代诸侯王雍容华贵的生活,也折射出整个汉代社会的强盛与辉煌。展览分为“中山封王”与“长乐未央”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历代中山王的生活,从衣食器用来展现汉代诸侯王的赫赫威仪。第二部分则直击时人的精神世界,以玉作为媒介,传达汉代上流社会对于不朽和永恒的追求。

  特展共展出来自全国30余家文博单位的124件/组展品。通过丰富的文物展示、交互式动态演绎、沉浸式Box空间体验等方式,分“天地造物”“溯古撷珍”和“灿若星河”三个单元,带领观众穿越数千年的中华科技文明走廊,在丝绸的华美婉约、青铜器的庄严浑厚、纸张的轻柔朴质、瓷器的光彩流转与建筑的巍峨奇巧中,感受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深邃与深厚。

  展览通过把观复猫的形象融入到古代名画中,更形象生动地展现古代名画及相应时代的器物。

  展览汇聚了来自卡帕萨现代艺廊永久典藏的14位艺术家及他们的46件作品,涵盖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次展览以韬奋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在新闻出版界初出茅庐的他如何在职教社同人的引领下启迪民智、躬身一线推广职业教育,并在民族危亡之际,团结爱国知识分子,拥护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以笔为枪,奋力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展览由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共同主办,与匈牙利布达佩斯历史博物馆和裴多菲文学博物馆深度合作,引进大量裴多菲相关的珍贵实物,包括手稿、画像、铜像,生前使用过的器具和衣物,初版《裴多菲诗歌全集》等。不少文物为首次出境,第一次与中国观众见面。

  展览通过老上海日常生活物件,重塑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老上海人家庭生活场域,以设计美学的视角,重新提炼纯真年代中摩登屋檐下的“上海人家”。百物之外,展陈同时佐以影像、照片资料等历史资料,讲述老上海生活叙事诗。此外本次展览设置了一个拍摄空间,在“纯真年代”的时空之旅中,勾起一代人对家的美好回忆。

  展览通过追寻张謇在中国早期现代化探索的足迹,再现宝山在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史中所具有的“航标”意义,让观众深刻感受宝山的厚重历史和延绵文脉。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携手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通过展示早期制造业起步、高科技突破、未来愿景,以及AI在各行业的应用,追溯中国制造业建国至今的历程,展现发展成就与潜力。

  为加强嘉定、昆山、太仓三地文化交流合作,强化馆际交流,“嘉昆太”三地博物馆甄选馆藏碑拓精品,举办三地联合巡展。展览共分为“纪事铭史”“翰墨流芳”“镌碑颂德”三个版块,旨在通过此次展览来讲述“嘉昆太”三地共同的文化内涵。

  2024年F1中国大奖赛正式回归上海,恰逢汽车运动诞生130年之际,上海汽车博物馆联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推出特展,展现人类对速度极限的不懈挑战。

  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与青浦区博物馆合作推出本次展览,展览以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玉器收藏资源为基础,以元明清时期玉器为特色,共遴选一百八十余件展品,包括玉带钩和部分玉带板、玉带扣及其它玉器。

  展览以“科学救国(1933—1949)”“科学面向大众(1949—1978)”“开路先锋(1979—2000)”“科普新征程(2001至今)”四个发展阶段为序,选取诸多精彩图文以及档案、手稿等珍贵展品,通过多媒体等趣味互动装置,全方位展现了中国科技91年来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所呈现的科技之美。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举办此次展览。展览从中国人协助创校、在黄埔军校以及走出黄埔军校三个部分,记录中国人在黄埔军校留下的光辉印迹,品读他们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注入的初心和力量,激励我们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展览以邹韬奋主办的六种报刊为主线,将之喻为“魔方”的六个面,从一个面转向另一个面,代表着他办刊的辗转不易和对宣传抗日救亡的坚韧执着。展现出邹韬奋一生心系祖国,立于大众立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展览为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瑰宝”主题系列的第三个原创展览,选用了产自全球各地的90余件珍稀水晶藏品和部分艺术品,其中许多大型水晶原石藏品为全球首次展出。展览突破了自然博物馆内常规科普展的布展模式,将自然科普、数字媒体和艺术装置相融合,从宝石学性质、地质科学原理、文化艺术等角度为公众呈现水晶这一自然瑰宝的多维魅力。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国歌展示馆联合瑞安国旗教育馆举办“旗迹”为主题的临展,追寻乡贤足迹,回顾国旗征选历程,重温共和国诞生的辉煌时刻。

  本次展览《我(们)》由艺术家刘沛莘与Mike White共同呈现,灵感源自两位艺术家在罗德岛艺术学院相遇后的多年合作。在不断的交流和合作中,他们深刻体会到相互理解、妥协和同理心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怎么样保持“自我”。展览将通过一系列物品和装置,表达了艺术家们的个人经历和对自我身份的反思。这些作品包括行为、日用品的小型铸造玻璃雕塑,以及反映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像装置作品。

  此次展览由崇明区博物馆和上饶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主要展出五代至民国1100多年间各时代的79方代表性古砚和38方当代歙砚经典砚雕作品。不但涵盖了歙砚、端砚、澄泥砚等主要名砚,并且还有玉砚、陶砚、瓷砚和紫砂砚等,材质多样、砚式丰富,部分古砚还刻有砚铭。砚铭集历史、文学、书法和金石于一体,是研究砚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

  展览由浦东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指导,安吉吴昌硕纪念馆、西泠印社拍卖、安徽省美术馆支持。今年时值吴昌硕先生诞辰180周年,文献展为社会公众呈现百件文献类真迹精品,包括书信、诗稿、账本等,还有缶翁重要时期的书画代表作品,旨在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吴昌硕。

  本次“公园+”专题巡展共展出上海书画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创作的一批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品力作,画师们在客观创作公园图景的同时融入了更多个人情感的表达,从不同的视角,描绘出花团锦簇、生趣盎然的“公园”人文风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