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乐鱼体育官网入口全站
【48812】【文明博物】寻迹丝路——泾川大云寺之千年传奇
作者: leyu乐鱼体育官网入口全站   发布时间:2024.06.05

  泾川,古称泾州,坐落丝路要冲、泾河上游,自古便是关中门户。宋朝陶谷点评泾州:“是邦也,压泾水之上游,控西戎之右坠。”

  清代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也点评泾州:“外阻河朔,内当陇口,襟带秦凉,拥卫畿辅,关中安靖,此之系也。”

  因为陇山、关山、秦岭等山脉隔绝,从秦汉始,西部民族进攻长安,很少从天水直入宝鸡,走渭河川一线东取关中,而多从河西、内蒙古、宁夏进入陇东后,以泾州为据点图谋帝都。泾州为长安以西榜首要冲,泾州稳而全国定,故自汉以来直至元代,“恒为重镇”,有“安靖”之名,历朝都命重臣镇守。除了军事重镇,泾川更是丝路释教文明纽带。

  千百年来,佛法东传、西去取经,都要来往行进于丝绸之路。泾川作为东越陇山进入陕西的关陇要塞和直入西安的咽喉之地,也是西出长安通往西域的榜首重镇。从前秦置雍州,北魏置泾州,至隋唐北宋的安靖郡或泾州,一向都是当地最高行政治所和西部军事屯御要地,更是释教文明东传西去、僧侣来往聚集的茂盛融合之地。

  隋文帝择泾州建舍利塔,武则天敕泾州建大云寺,足见这座古城关于隋唐帝国的重要意义。

  公元706年,唐中宗李显改大云寺为龙兴寺;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泾州龙兴寺瘗埋“诸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敕建摆脱禅院(即水泉寺)。

  元明时期,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铁穆耳、明孝宗朱祐樘先后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现存碑铭;元元贞元年(1295年)《敕赐华严海印水泉禅寺记并序》碑铭载,水泉寺“度门弟子三千有余”。清代《泾川直隶州地舆调查表》等文献载,全县共有梵宇、庵153座……

  无论是在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开窟禅修,在南石窟寺礼佛造像,仍是东去长安弘法、行进华夏传法、西游天竺取经,很多僧侣纷繁会聚于此、共襄佛事,无不成果泾川作为丝路释教文明之都的千秋风华。

  舍利,梵语音译,意为骨身或遗骨。相传释迦牟尼圆寂火化后,在骨灰中发现了许多彩色晶亮、坚如玉石的珠状物,尊称为舍利。说到佛舍利,最为人们熟知的,或许是1987年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佛祖指骨舍利,这也奠定了其在国际梵宇中的崇高位置。

  但是,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佛舍利的当地,并非他处,正是坐落陕甘接壤、泾河流域的甘肃平凉市东部的泾川县。

  假如搭车从泾川县城西通过,就会看到泾河北岸屹立的七层唐塔修建,这便是闻名的泾川大云寺。

  从1964年到2013年的半个世纪中,在大云寺方圆不到一华里的范围内,3次出土佛舍利,数量之多,标准之高,全国绝无仅有,国际上也十分稀有,泾川因而被誉为“华夏佛宝圣地”“国际佛舍利供养研讨中心”。

  1964年12月下旬,泾川城关公社水泉寺大队贾家村的社员们,正在泾河北岸平田整地。忽然,有人惊异发现地里好像埋着啥东西。通过细心整理,发现了熟睡千百年的地宫,出土了一个四周刻有缠枝莲纹的长方形青色石函。

  石函中心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16个阴文隶体字。石函从右边起,刻有一千多字的楷书:“朝散大夫行司马孟诜撰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

  当小心谨慎翻开石函,令人惊讶的是,石函很像现在的俄罗斯套娃,重重相套。里边有鎏金铜匣1具,内装银椁1具,椁内又有1具金棺,棺里又装有1只晶亮剔透的琉璃瓶,瓶内含豆大的14粒白色晶体,这正是14粒佛舍利,五重套函,可谓精巧奇绝。

  据铭文和文献记载,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30个州兴修舍利塔,14枚佛祖真身舍利被高僧护送到古泾州(今平凉市泾川县),在大兴国寺兴修舍利塔和地宫,安奉于地宫之中。

  在男尊女卑的年代,武则天称帝遭到激烈对立和阻遏。武则天对以女人经变故事为主题的《大云经》极为敬重——《大云经》是大乘释教的一部经典,全称《大方等大云经》,介绍了净光天女、黑河女、谷熟诚王之女是菩萨回身做了国王的经变故事。已然佛祖认可女人能够主全国,并写入佛经,那么武则天称帝也便是不移至理的。武则天遂将其颁行全国,以其为自己女身称帝作辩。公元690年,敕令两京(长安、洛阳)和诸州各建一座大云寺,收藏《大云经》,并遣千名和尚,到各地讲经布道。

  泾州大云寺,正是在隋代大兴国寺旧址兴修的皇家寺院,由技艺精深的工匠择上好资料,专为佛祖舍利打造了精巧绝伦的金棺银椁铜匣之器,最后用琉璃瓶盛装,由武则天敕令从头盛大瘗藏,建塔以供。

  1964年佛祖舍利惊现于世,当即颤动海内外,被称为当年“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1971年,郭沫若亲身断定现已调至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金棺银椁和佛骨舍利,给予高度点评:“舍利石函,贵在石函!”五重套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我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称:泾州大云寺地宫和舍利石函中的金棺银椁,最早将我国传统棺椁葬制引进释教文明,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瘗埋制度上的划年代革新。

  1969年冬,几乎在之前发现舍利的旧址上,又发现了一个刻有“比丘慧明造舍利石函”字样的长方形石函,石函长67.5厘米,函体正面阴刻楷书铭文104字,落款“大周天和二年岁次丁亥八月庚子五月二十三日壬戌”。

  据石函铭文介绍,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泾州宝宁寺和尚慧明为佛祖造像时,将佛像和舍利一同供养安奉,以求“合国黎庶俱登正觉”之愿。

  2005年3月,苗木基地施工时在发现石函旧址上又出土了高1.8米的北周前期立式石雕佛像。佛像的出土和石函铭文记载相符,也印证断定了这批出土的32粒舍利为北周前期,一起将古泾州舍利供养史提早至北周前期。

  为了让千年大云寺重现国际,再现释教文明在泾川的光辉前史,2007年在古泾州大云寺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寺博物馆,用于承载大云寺释教文明遗产。这也是现在甘肃境内最大的仿唐风格修建群。

  2012年12月31日,在复建的大云寺东墙外筑路时,发现了两处佛像窖藏。出土上至北魏、下至唐宋,时间跨度近600年,共270余尊佛像。这些佛像造型精巧、风格多样,对研讨北魏至宋代释教造像艺术在泾川的演化供给了丰厚的依据。

  2013年1月,在佛像窖藏旁发现了宋代龙兴寺(与隋大兴国寺、唐大云寺一脉相承)地宫1处,第三次出土其时和尚收集供养的佛牙佛骨和诸佛舍利2000余粒。这也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严重考古发现”“西有敦煌莫高窟,东有泾川大云寺”。

  一个当地能发现佛舍利已属稀有,而在泾川县,从1964年到2013年,短短49年间,3次出土佛舍利及释教文物。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这三批舍利的发现地,都在同一区域。

  闻名学者楼宇烈对此高度点评:“在全国是没有的,在国际上也是十分稀有的。”

  据铭文记载,这次发现的佛舍利埋藏于宋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1000多年前关于这些舍利的又一斑驳画卷缓缓打开。

  宋代泾州龙兴寺和尚智明、云江二人为重振寺庙,再兴佛光,便云游化缘,寻访佛骨舍利,安奉寺中让信众瞻礼供养。

  据其师父叙述,佛陀灭度后舍利分为八斛四斗,散于遍地供养。他们风餐露宿、露宿风餐,脚印遍及广阔村落、乡镇和寺庙之间。一路广施善行,接济穷户,举办祈福超度法会,获得了很多信众和大众的支撑。

  历经20多年艰苦,智明、云江等和尚迎奉的舍利到达2000多颗,也积获了不少善款。所以他们重修寺院,又兴香火,整个梵宇面目一新。一天,正在禅修的云江和智明眼前一亮,原来是供养在佛像前宝瓶中的舍利开放异彩,闪烁着纯洁的光辉。他们彻悟只要将舍利庄重安奉,方可长存人世、万世供养。所以便预备将舍利安奉在寺内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但云江已安定圆寂。

  公元1013年阴历五月十二,他将舍利分红六份,盛装于不同的琉璃瓶中,将琉璃瓶放入匣中,再把佛骨、佛牙用镇寺缀金袈裟包裹,并请来主办泾州佛事的僧正惠照大师、高僧义英,以及为此事倾尽汗水的比丘义演、编撰铭文的义梃、助缘俗家弟子陶知福等僧众,合力将佛骨舍利安奉于地宫之中。

  明洪武年间,一场洪水损毁了泾州城。州城之后迁至南岸,原龙兴寺址也变成了耕田。

  直到2013年,佛宝舍利横空惊世而现。2013年6月19日(阴历五月十二),泾川大云寺盛大举办了大云寺完工暨佛舍利安奉法会,大云寺对外开放;2015年8月28日,泾川又一次举办严重典礼,将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武则天周代大云寺14粒佛祖线粒,迎回寺中庄重安奉。

  千百年来,菩提流支、勒那摩提、昙摩蜜多等东来,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西去,东西方高僧行者在这里彼此礼拜,在泾水比邻而居。

  正如那条凝重流缓的泾河,当年应有着不亚于印度恒河的鼎兴盛况。每当夜临,诵经声伴随夜风在河谷间飘散,法相庄重、生生不息……(本文由平凉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供给)